顧客不願(再)光臨,就是企業的危機!顧客不願意光臨,通常有兩個理由,一是這個單位沒有提供該項服務,二是該項服務不好。經營一個企業的經營者或負責一個單位管理的管理者,必須很清楚的知道企業或單位在顧客心中的評價,究竟如何?如果連這個最基本的問題,都已經模糊,失去警覺性,企業也就岌岌可危,單位的服務更是怨聲載道。
品質是社會服務工作管理當中非常在乎的一環,從事社會服務工作非得知道甚麼是服務功能與服務品質。每一個社會服務工作都會設定某些職務或服務來滿足顧客的需求。例如麥當勞提供得來速提
供顧客免下車的服務,一次購足美食;縣政府在一樓大廳設置各局處的聯合服務窗口,方便縣民在同一個據點就可以辦理各項的服務,免去在偌大的縣府大樓中疲於奔命;某些銀行設置服務專員走動於大廳,提供諮詢與引導服務,解決民眾疑問。許多的社會服務工作都以能夠立刻解決顧客的問題為目標,不斷的精益求精,深怕因為服務功能欠佳,流失顧客。功能的檢視與品質的確保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,所有的企業都深怕自己提供的產品競爭力低於顧客的標準。
『誰是顧客?』是一個社會服務工作者,首先需要釐清的問題,服務顧客就是這一個工作者存在的目的,顧客滿意更是工作者追求的品質指標。換句話說,如果職員不能夠辨識誰是顧客,那麼就沒有資格擔任這一個職務,不能夠服務、滿足顧客,那麼就沒有必要任用這名員工,就可以裁減這名員工,替換其他職員上陣。換言之,企業提供該項功能,卻因為人員能力與觀念的偏差,使得顧客無法從服務中,獲得滿足,那麼,企業的該項功能變喪失殆盡。從擔任一個職員的角度來看,就必須要仔細想想自己是否有滿足每一個顧客?是否有盡到自己的能力,使該職務的功能充分發揮。
品質是每一個顧客所在乎的事情,服務品質不好,顧客便不願意付費(代價)購買。甚至會採取行動抵制該項產品。因此,一個企業經營者在乎的不是有沒有產品上線,更在乎的是該項產品的競爭能力。以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企業為例,許多的服務是由人來提供,因此產品就是該名員工所提供的服務是否為業界的標竿,是否有優異的品質,以爭取與確保顧客滿意。
我看過許多的服務人員都是以『已經有做』來當成標準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。『做』不一定等於把事情『做完』,有可能只做一半而已。有『做完』更不等於『做好』。做好更是需要檢視是否滿足顧客與成果傑出。
錯誤的觀念就像傳染病,會在一個團體內流傳,口耳相傳告訴其他的同仁,不需要努力與傑出,只要安逸,因為安逸與努力所領的錢都是一樣多。這一個『安逸』的病毒,很快的便會在團體內成為一種新的價值觀,讓大部分的同仁或部門都採取此一標準提供各式服務與人員管理,久而久之,這一個團體的抵抗力就會變差,最後死於內部的器官衰竭。錯誤的觀念不僅僅在內部流傳,也會傳到外部,讓許多的顧客與潛在顧客知道,這是一個散漫的單位或企業,使得顧客失去信心,而不願意再上門消費。如此一來就造成雪上加霜,內外夾攻,藥石罔效,最後只好宣佈散會--企業倒閉。
從事一個單位管理的管理者,需要比一般的員工有更高的服務品質標準,提供員工一個工作指引與教導,以便激勵員工隨時提供以『好』,甚至『傑出』的成果來服務企業,服務顧客,讓企業能夠具有優異的抵抗力,健康的生活下去。這是身為主管的職責,你有跑在前面嗎?
您是受企業所托,從事各項服務提供的工作,是不是還在以事情都做了而滿足?沒有以高標準的成果,在檢視自己的服務品質呢?讓企業體質一天比一天更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