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道,真的好嗎?
在職場,會遇到許多不知道的事情。但是,知道又如何呢?知道的如果是一個事實,那還好。如果知道的只是部份的事實,甚至只是個人的看法呢?這種時候,知道比不知道可能還糟糕。例如偏見就是一例!
「我知道」,所以就會以知道的答案,作為決策。知道,往往是一個負擔,因為知道,會侷限思考,進而侷限採取正確回應的行動。
要承認自己不懂,就是一種開放的心態。承認自己不懂,得放下面子,去問、學習。開口問,就有機會爭取新的面子。
面對一個提問,我們至少會看見這三種人:
- 第一種:認為自己知道事實,並堅持自己的意見。
- 第二種:因為不知道,所以沒有意見沒有想法。
- 第三種:因為不知道,所以抱持著疑問的看法。
不知道,有時候,比較好。
哪種好呢?第一種,不好在以自己所見當作事實,並且堅持這是事實。這是封閉的心態。第二種,不好的原因,是在沒有好奇心或是沒有想法,但至少沒有因為面子而胡說。第三種比較好,因為不知道,但還抱持著疑問的看法,願意持續追蹤。
第三種人會有一種習慣:這事情是這樣嗎?目前聽到或看到的資訊正確嗎?這一種人,不會只滿足於別人餵養的資訊(如google或傳播媒介),而會保持自己再進一步蒐集求證,有意識的思考,去檢視聽到或看到的資訊。
經過上述的步驟,就可以接近知道的狀態。「什麼答案是好?」就很重要。透過大量的數據,或是大量的觀察,所得到的答案,就顯著的比聽到他人說或是看到某一部份的景象,當作是事實,更為客觀。
白紙上什麼都有可能!
過去我看過一句話:把自己當作一張白紙。不要讓別人隨便在你的白紙上塗鴉。你聽到的,有些資訊是過時的、有些資訊是情境下的產物(例如口罩很缺,是因為疫情導致),有些資訊,是個人所見或偏見。當你的耳朵聽到這些資訊時,不要把這些資訊塗鴉在你的白紙上,要有意識的去注意自己的白紙上,塗了什麼,不對的資訊要去除擦掉。
「是這樣嗎?」,用這樣的觀點開始,從存疑的角度出發去探索。因為保持一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這樣的態度,不知道,反而讓你無法採取行動,迫使你停留駐足,思考下一步,讓自己在前進的過程中,多一分謹慎!
平時就要養成收集跟自己專業跟工作資訊的習慣。透過提問,就可以網下去深究挖掘問題的根本。「為什麼、為什麼….連續問五個為什麼」,通常可以進一步知道問題背後的問題,這可以知道什麼樣的原因導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