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是這樣開始....
近年來的社區營造,轉變為由公部門主導,我看見其中有些方案幾乎是定調的、無法變更的健康促進的服務,讓社區居民參與,從中監督居民的健康狀態,以掌握計畫成效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模式已經讓社區營造變了調!
社區營造顧名思義是一個以社區為主體的發展計畫,但近年來,在政府的介入下,如火如荼的展開!看似熱鬧,卻有不少的苦痛藏於其中。
這些健康促進服務為了取得居民的健康狀態的改變,以近乎『完美』的設計,要求居民『積極參與』,以圖健康增進!我提出的疑問是:在這麼『完美設計』的課程下,然後『派員』監督參與者的『執行狀況』,並且針對『異常』現象,給予充分的指導,這是就是社區營造?真的在計畫結束後還有永續的機會嗎?
社區營造是營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透過關係的改變,重新關注人際關係、健康狀態、生態環境、治安議題、人身安全......等與在地生活者有關的事項。在這一個營造過程中,找出在地居民可以接受、瞭解、願意投入參與改變,讓生活中的問題,可以在居民參與的情況下,獲得控制與減少的一個過程!這種人際關係的轉變是要慢慢來的!當我在重新檢視目前的許多計畫,似乎已經缺乏這些元素,只剩下『社區健康工程』在其間。
為何變成這樣呢?是不是計畫委辦單位為了精確的掌控計畫執行者的效率嗎?還是為了瞭解經費的使用效率?甚至是為了看見那些『健康』狀況不佳的居民,在經費介入後,所改變的生活模式呢?如果是,這些都錯了!我們應該是要培養在地的健康計畫管理者,這些管理者我把他稱為健康計畫掌門人,負責經營一個社區的健康促進關係!所以我要關注的是,當政府有經費可以投入社區之後,『提醒』並『要求』計畫執行單位與我們的目標族群之間,積極的『營造』彼此之間對『健康促進』的信任感!我不希望這一份關係是從計畫開始建立,結束於計畫結案!我要的是,因這一份關係可以從計畫的開始,去點燃、去強化社區的健康促進的夥伴關係!
我認為此時此刻,在執行這些計畫的同時,更重要的是重新去培養計畫單位與社區之間的『關係鍊』!透過計畫執行的同時,讓居民瞭解計畫單位的用心,邀請居民參與企劃,只要『健康促進元素』能夠存在居民的建議案之中,就是一個好的方案。身為計畫管理單位的我們是否有這樣的『肚量』?是否有這樣的『創意思維』,這才是我們身為『半專家學者』、『專家學者』的最大挑戰呢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