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故事要夠好

行動計畫不是只有文字,要有人將他付諸實現,要有去演繹,將他傳遞給聽眾才有用。

我們在商業模式版面中,可以看到通路跟顧客關係這兩個格子,這兩個格子你會填入什麼呢?來將我們的產品提供給你的顧客(小眾顧客)呢?如過欠缺這兩個思維,那還真的是在說故事呢!

所以你寫的計畫,首先要思考,如何傳遞給對方(通路的思考)。

接下來要思考,用什麼方式與你的顧客維持良好關係(顧客關係的創造)。

一個欠缺通路的商品,是賣不出去的。你的商品只會堆滿倉庫,最後都成為庫存品。想法、計畫或企劃案也是一樣。不能夠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或心中,就只是沒用的商品。你不妨看看在臉書(通路)上看到很多企劃案,真的有顧客買單嗎?臉書是通路之一,但效果如何?這裡看得到摸不到。反觀,在現場,我們可以直接接觸顧客,提供商品,我們的商品有做好品質管理後,送給顧客體會嗎?顧客的體驗式經濟,我們做的如何?誰又是體驗式經濟的傳遞者呢?

上門的顧客,就是來體驗的顧客。病人想說,來醫院診療看看,是否能夠解決問題。不就是如此。最近有一位鄉親問我他父親因為腸胃問題,想請我介紹童醫院的腸胃科醫師。我想,為何不先給本院腸胃科醫師診治?所以,我先介紹本院醫師。然後,隔天追蹤他父親就醫後的回應。接下來,依照診療發現,做分級治療。如果是本院可以照顧的,就在本院治療,不行,再轉到童醫院,對患者來說,也可以省去奔波及等候,甚至可以因為本院的察覺,讓童醫院更迅速的對症治療。

我預設這樣的體驗旅行。這樣的就醫旅程,我持續讓這位朋友對本院創造好的印象及接觸,不是一開始就要去大醫院。為什麼他肯接受呢?因為上次他的媽媽也是如此的就醫模式,後來經過本院照顧,就好轉了,沒有堅持去大醫院。這一次,也是如此,我成為他的通路,也就是有問題,先找我。

當然,這樣的方式好嗎?初期是可以的。因為過去他們一家都在榮總就醫。最近這一兩年願意在地方就醫,就是轉變,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對本院的醫療有信心。當信心足夠了,與本院的醫師建立信任的醫病關係,就不須要經過我這一個通路,而是由醫師取代了。

你有沒有這樣的服務案例呢?如果有,請你提出來分享。請主管也思考看看,自己是否有可以分享給員工的案例。大家一起找例子,為本院的醫療商業模式找案例。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