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非常認同,現在讀的學問,都是過去式,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,累積的知識。
我們讀了之後,只是將這些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增加工作的便利與順遂。
我認為,能夠妥善的運用這些學問,已經能夠應付日常所需,但是真正要學的,卻是:
- 對知識的好奇
- 理解問題的能力
- 蒐尋資料的方法
- 思考邏輯的訓練
這些才是為學之道,才是讓您閱讀越聰明,您認同嗎?
******
【台灣的大學科系那三分之一有用?】
嚴長壽真是太客氣了,說穿了,就算是讀了「天下第一系」台灣大學電機系,可能也沒用!
大學的科系讀了有沒有用?
根本的問題不在於這個系在教什麼?要問的是,真正學到的是什麼!
「台灣大學電機系讀了也未必有用!」
這話,是三十年前,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的高材生李家同,一再告誡我們的道理。
三十年前剛考進清大時,當時的工學院院長李家同就是學長傳頌的一個傳奇人物,台灣大學電機系、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博士,據說還是李鴻章家族的後代,家世顯赫,學長們更傳說他在美國時因為研究成果太傑出,前蘇聯的格別烏(KGB)還會偷他的講義,拿到蘇聯當成蘇聯大學生的教科書……
我們並沒有被李家同教過,不過,工學院長室是在動力機械系館的二樓,一個早晨,我和幾位晚起遲到的同學匆匆趕往教室時,在系館大門差點撞上李家同,李家同並沒板起臉來訓人,反而口氣溫和地問我們是哪系的?
「動力機械系?還不就是機械系嘛!幹嘛要搞那麼複雜的系名,教育是靠唬人就可以的嗎?」李家同搖搖頭自言自語一番。還把我們找到他的辦公室,請我們喝咖啡。
那一天,李家同談起他自己的學習歷程,李家同說他在讀台大電機時,學的是「真空管」,他卯足勁學習,拿到畢業證書的那一天,雄心壯志以為可以大展所長。沒想到在美國讀碩士,「真空管」早就是歷史名詞,於是李家同又卯足勁研就當時最新的「IC」, 拿到了博士學位才又發現「IC」也過時了……
李家同問我們:「科技一日千里,學校學的都是已經成熟的學問,都是『過去式』,社會要的是前瞻的發展,要的是『未來式』,光在學校學的東西,你們以為真的會有用嗎?」
真的沒用耶,該怎麼辦呢?
看著我們狐疑不解,李家同才告訴我們說:「其實,大學真正要學的不是那些內容,而是對知識的好奇、理解問題的能力、蒐尋資料的方法與思考邏輯的訓練。這四項越紮實,一輩子都有能力立刻學習,就不必怕大學學到的內容已 經沒有用了。」
當時,我們聽的懵懵懂懂,踏出校園二十多年,當年我們所學的航太內容,因政府放棄航太發展而無可用武之地。
二十多年以來,我們班五十幾個人幾乎都是「學非所用」,卻也有台灣的金控公司總經理、美國四大石油公司之一的東南亞區總裁、知名樂評人、快樂的農夫……以及各行各業中都還算足以糊口且小有名氣的人士。
同學相聚,聊起往事,我們才懂李家同的「讀到台大電機也可能沒用!」的意義,真的,不必去管是不是讀到那種「沒有用的三分之二大學科系」?掌握寶貴青春,能學到那「三分之一」的精髓,一生受用!
哪「三分之一」?對知識的好奇、理解問題的能力、蒐尋資料的方法、思考邏輯的訓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